近日,全省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发布会暨科技金融培训会召开。会上公布了全省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入选名单。滨水城乡公司所属滨水农业研究院和清溪茶业公司申报的科技创新案例成功入选,彰显了滨水城乡公司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扎实成效。

科技创新赋能青川食用菌产业向“新”提“质”
滨水农业研究院实施的“省港投集团以科技创新赋能青川县食用菌产业向‘新’提‘质’”案例,聚焦青川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构建“科技-产业-农户”协同创新体系,系统实施三大战略工程。
在技术突破方面,落地国家食用菌育种创新基地-四川港投青川试验站、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香菇菌种良繁基地,依托四川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菌种研发和品种改良,成功引进“CCL10号”高抗性花菇等高附加值新品种,通过适应性栽培试验,亩产收益预计达8万元,较传统品种提升50%。同时引入搭载AI视觉识别系统的自动化菌棒生产线,达产后可将污染率从行业平均的10%以上降至1%以下,生产效率提升4倍。同时,大规模推广层架式立体栽培、水帘风机智能环控等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实现羊肚菌亩产突破800斤,香菇亩产突破18000斤的显著增产效益。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滨水农业研究院创新探索并推广“冬羊肚菌+夏香菇”的高效轮作模式,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大棚设施使用效率,单位面积年产值提升近100%。同时布局初加工与精深加工板块,规划开发即食食品、调味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充分利用省港投集团的物流体系优势,打通“青川-哈萨克斯坦”国际物流通道,推动青川食用菌走向中亚市场。
在联农带农机制方面,推行“三统一”服务模式和“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预计带动150户以上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链,实现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驱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犍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唯一非遗传承保护单位,清溪茶业公司面对传统技艺“量化难、复制难”的挑战,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度挖掘并固化传统技艺精髓,致力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清溪茶业公司对非遗传承人的关键工艺环节进行动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工艺数据模型。以非遗工艺为基础,延伸研发茉莉黑茶、出口花茶,并以此技术为核心支撑,将技术创新成果积极转化为行业标准。
清溪茶业公司在已主导制定《茉莉红茶》全国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近期又成功将《茉莉炒花茶》推升为全国行业标准,显著提升了公司在茉莉花茶领域的话语权。这一系列科技实践,不仅直接带来了产品优质率与生产效率的双提升,也通过标准引领带动了区域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力履行国企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带动方面的社会责任。

筑牢创新根基彰显国企担当
此次,两家子公司同时入选全省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滨水城乡公司长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果。
下一步,滨水城乡公司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现有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总结提炼“青川模式”的系统性经验,探寻在更多农业产业场景中复制的可能性;支持清溪茶业公司巩固并扩大其在标准制定领域的优势。同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机制,鼓励所属企业围绕主营业务与发展需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努力为四川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滨水城乡”力量。